中国营养治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实用置管技术---静脉置管技术 (一)

2013-10-20 19:52| 发布者: 值班编辑| 查看: 5648| 评论: 0

摘要: 静脉置管技术: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在我国应用已近37年的历史,在营养支持时如何选择输注途径和置管技术已成为本领域的必要治疗手段之一。在此期间各种导管的性能和材质也不断改进。临床上可根 ...
静脉置管技术: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在我国应用已近37年的历史,在营养支持时如何选择输注途径和置管技术已成为本领域的必要治疗手段之一。在此期间各种导管的性能和材质也不断改进。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不同型号的导管和不同途径及方式为患者置管即使用picc。无论做哪种操作,在治疗前都需常规与患者或家属谈话获得知情同意,签字后再进行操作。
       长期的静脉治疗和抢救重症患者都离不开建立静脉通道的技术,因此,人们通常将静脉通路称之为“生命线”。在70年代前,由于国内没有材质性能好的导管,对长期静脉治疗途径选择的观念是先考虑经外周静脉的药物治疗,当外周静脉出现困难才考虑中心静脉。当时,只有静脉切开的技术,一般自双下肢内踝深静脉开始至股静脉,每次切开的静脉只能使用10天左右,易发生深静脉栓塞和静脉炎等并发症。70年代中,开始使用可反复穿刺针,进行深静脉置管术。此时的导管相关picc并发症较多,如:气胸、血胸、血肿和感染率也很高。为避免感染,有经验的医生使用导管2周左右即便不出现发热,也常规更换导管。80年代初,开始引进国外一次性浅静脉穿刺套管针和深静脉穿刺套管针及一次性导管,明显降低了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特别是感染率明显降低。
       80年代中对输液部位选择更新了观念,只要输液大于6~10天或输高渗透压液体的患者均首选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 PICC )。重症患者需监测中心静脉压者,则首选上腔中心静脉置管。静脉置管技术通常可根据患者治疗时间的长短来采取途径,一般可分为周围静脉置管(PVC)和中心静脉置管(CVC)。中心静脉置管又可分为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上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上腔静脉)、股静脉置管(下腔静脉)统称中心静脉置管(CVC);直接经皮穿刺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TC)、埋藏输液港(Port)等。当医生决定给患者行静脉治疗时,应对每位患者的治疗需求有一个基本的预案,应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有无静脉置管史;2.评估静脉条件;3.患者有无病理体位,决定选择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置管;4.检查出凝血功能;5.预计肠外营养治疗的持续时间;6.护理人员的工作条件。中心静脉置管(CVC)是长期肠外营养液输注的基本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普遍。应用CVC可显著减少周围静脉穿刺次数,降低外周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不可避免地也会引起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因此,必须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置管和维护,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营养治疗网  

GMT+8, 2023-3-25 18:39 , Processed in 0.06629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