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养治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实用置管技术---静脉置管技术 (四)

2013-10-20 19:46| 发布者: 值班编辑| 查看: 3592| 评论: 0

摘要: 4. 经周围静脉进入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导管是通过最直接的肘部静脉途径,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比,PICC更容易放置并且更少的并发症发 ...
  4. 经周围静脉进入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导管是通过最直接的肘部静脉途径,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比,PICC更容易放置并且更少的并发症发生,放置时间更长。对患者输液大于一周以上的,需要长期肠外营养治疗,静脉化疗者,可作为输液治疗的首选途径,特别当患者及家属对其他静脉穿刺有顾虑者。
     PICC技术早在70年代前,就有学者使用此方法,但由于当时的导管材料不好,与血管的相容性较差。因此,并发症较多,故很难推广。Niederhuber等在7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PICC,直至近10年才得到广泛应用,并使这些导管的适应症越来越更加广泛。国内外已有文献证明:由PICC专业医护人员操作,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加强维护,改善预后和让患者有更佳的满意度等。
PICC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免肝素盐水封管三向瓣膜式输出液体的PICC (末端开口式三向瓣膜式),另一种是需用肝素盐水封管末端开口式输出液体的PICC,临床上多使用 4 Fr的导管。 当然,在使用中仅在维护上有点区别,但置管操作是基本一样。
操作程序:一般患者取平卧(临床经验证明:重症患者可不受体位的限制),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在预期穿刺部位以上扎止血带,评估病人的血管状况,首选择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测量导管尖端所在的体表位置,测量时手臂外展90°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隙至上腔静脉。然后,按严格的无菌技术进行规范操作。操作中当导管进入血管内30~35cm左右时,让患者头颈部歪向穿刺的同侧,可避免导管易位至颈内静脉的并发症出现。最后导管固定,对重症患者必要时要缝针固定,避免导管脱出。局部覆盖无菌敷料。而后常规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置管位置见图二。
   
  5.股静脉:适应证:患者及家属对上腔静脉穿刺有顾虑, 操作者没有操作上腔静脉穿刺的技术经验;短期高渗液治疗的患者;有严重呼吸困难;患者病情严重不能下地活动者;不能平卧的患者在治疗期间暂时作为选择途径。股静脉穿刺方法:触摸到股动脉波动最高点,距股动脉内侧0.5~1.0 ,即可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此操作部位易出现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80年代前可用切开大隐静脉方法,将塑料管放入下腔静脉,也可经皮肤作股静脉穿刺,经导针放入细塑料管至下腔静脉。然后,退出导针保留细塑料管于下腔静脉。由于是静脉切开,所以,导管保留时间很短,而目前均是穿刺置管,导管保留的时间明显延长。因腹股沟部位容易污染,应加强皮肤护理。
由于,患者置入下腔静脉不便活动,加之下肢静脉血流的解剖生理结构,下腔静脉插管保留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一般认为下腔静脉插管比上腔静脉导管容易发生血栓性静脉炎。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营养治疗网  

GMT+8, 2023-3-25 19:57 , Processed in 0.0902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