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营养治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液囊空肠导管简介

2011-3-8 12:51| 发布者: 值班编辑| 查看: 6706| 评论: 0|来自: 迅康营养网

摘要: 在临床上,为防范治疗手术并发症及获得最佳疗效,常需一种适宜的空肠导管。为此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也有诸多的产品:然而均是在胃管的基础上,把导管加工成更长的圆柱体,为了将细长的导管插入空腔,在 ...
       在临床上,为防范治疗手术并发症及获得最佳疗效,常需一种适宜的空肠导管。为此国内外学者相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也有诸多的产品:然而均是在胃管的基础上,把导管加工成更长的圆柱体,为了将细长的导管插入空腔,在导管腔内放入导丝、或在前端塞进金属、或在前端盘成螺旋状(进口的复尔凯螺旋型鼻肠管)等等,方法层出不穷,但导管在体内外均是直径不变的圆柱体。因此,临床应用效果并非尽人意。对于手术病人,医生在手术时会在空肠上用刀或用细针戳个孔放进一根皮管,从腹部上打个洞拉出即常说的空肠造瘘。但这种方法毕竟属创伤性,有引起肠漏、肠梗阻等并发症之虞。因此,医生常用于复杂或认为预后不理想的手术,而对于常规常见的手术则不以为然,一旦手术产生并发症又后悔莫及。对于非手术病人,只能借助胃镜或X光的帮助下,取上述某一根导管艰难的插入空肠。而这种方法不仅病人痛苦,且受病情、设备和技术的限制。如重症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脑手术等危重病人,在早期受病情限制无法实施,往往失去最佳的治疗时机。由于长期没有适宜的空肠导管,一些本应使用空肠导管的病人,医生习惯无奈由胃管取而代之,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时而产生严重后果如返流性窒息。
       近年,我国学者成功研制液囊空肠导管 (国家发明专利号:ZL03115803X,ZL032294352)。已经国家药监部门批准作为一种新型医疗器械上市。迅速得到推广应用,深受医患一致好评。

一  液囊空肠导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  液囊空肠导管的结构:是由一根细长、质软、耐腐蚀、其前端顶部连接一个囊的导管。导管的末端有两个开口,一个连接囊的称为液囊开口(红色),一个连接3个侧孔的为空肠开口(白色)。

液囊空肠导管结构示例图
    2  原理:液囊空肠导管在体外也是一根细长更软的圆柱体;一旦导管经鼻插入胃腔后,从红色开口注入2~3ml,其顶部便膨胀成宛如一颗“食糜团”质软、弹性易变的液囊(其直径约为导管的6~8倍),彻底改变传统空肠导管一成不变的结构。根据临床不同的需求,可与特制的鼻胃管等组合为不同的型号。
 
(图1  图2)---- I 系列             (图3  图4  图5)---- II 系列

(图1)I-a 型液囊空肠导管
产品介绍点击查看:   I-a 型液囊空肠导管

(图2)I-b 型液囊空肠导管
产品介绍点击查看:   I-b 型液囊空肠导管
 

设计巧妙的液囊具有如下功能:

1) 当导管经鼻插入胃腔后,从红色开口注入2~3ml,液囊从嵌入特制胃管(I-aII-a型,)的槽中弹出,胃管与空肠导管在胃腔内自行分离,胃管则留在胃腔减压,空肠导管可进入空肠实施营养。而其它导管,则是在术前用丝线将导管与胃管绑在一起,然后在术中用剪刀把丝线剪断,把两管分开。

2) 对于手术病人,使用液囊空肠导管,术者隔着胃壁捏住液囊似“牵引器”很容易把导管往远端推送,适用于食道、胃和肝胆胰脾肠等手术;而其它导管前端没有膨大的球体,若把一根质软细长的导管送入空肠,不亚于登天难。医生往往把含有糖果带侧孔的一节手套绑在导管前端,借助糖果作为球体把导管送入空肠,它不仅费时、易污染,也只适用于食道、胃手术,肝胆等手术就无法使用。

   (3) 对于非手术病人,似钟摆的液囊游离在胃腔里。当胃肠动力正常时,胃蠕动时很易把液囊往前推, 液囊自行进入空肠的时间为5~170min,平均时间约30min钟。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唯有液囊空肠导管能直视状态下动态观察,在胃肠内运行的情况,属原始创新,具有唯一性。当胃肠动力不正常时,如急性胰腺炎等,胃属于“瘫痪”状态。导管能自行进入空肠吗?!答案:能,且一定能!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利用紧张性胃收缩原理作为攻克的策略点,用中药汤剂足够的容量去激活紧张性胃收缩,并非消极等待胃蠕动的自然恢复。我们建议:在置入液囊空肠导管后,立即用自行研制的中药“活血攻下”或大承气汤加减方剂(每剂约500~600ml),经白色接口缓慢滴入,80~120/min,使胃渐进扩张,让似钟摆的液囊游离在充满药液的胃腔里。结果表明:一旦激活紧张性胃收缩,随着胃收缩很易把液囊推出幽门进入十二指肠;液囊后面仍有涓涓不断的药液滴入,进一步推动液囊往下运行;进入小肠的药物吸收发挥效应,进一步加速胃肠蠕动,最终使导管快速到达空肠。在临床中,重症急性胰腺炎Ⅱ级的病人,液囊空肠导管在5~9h左右到达空肠,屡见不鲜。既往我们使用的胃管或鼻肠管,虽然用同样的药物,随着药液的不断滴入,尽管也激活紧张性胃收缩,但胃无法把圆柱体形态的导管往前推,即便在前端塞进金属增加重力或盘成螺旋状,也只能沉在胃里,药液也只能潴留在胃里,其结果加剧病人腹痛腹胀,医师们无奈只好又经导管将药液抽出,如此反复,好象在洗胃;为挽救生命, 时而把药液从肛门里灌入 ,企盼“上下联动”能发挥药物效应,事实上,收效甚慢甚微。因此,而同类的鼻肠管需借胃镜或X光的帮助下才能插入空肠。显然受到设备技术等限制,更主要的是受病情重笃无法及早实施,导致部分病人失去救治的最佳时机。显然,液囊空肠导管及其置管技术是一种不受病情限制、不受设备限制、简便易行、适用于手术和非手术病人、行之有效的方法。此外,这种空肠置管技术也适用于肠梗阻、小肠造影、消化道漏等病人的诊断和治疗。

12下一页

最新评论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营养治疗网  

GMT+8, 2023-3-25 19:08 , Processed in 0.11445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